创新驱动专业发展 助推学生成长成才——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成型类专业特色发展纪实

2016-09-21  

      日前,“2016年全国专科院校排行榜”新鲜出炉,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对全国1335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评价排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下称:陕西工院)排名陕西省高职院校首位。


      与此同时,该院的《机械零件车削加工》、《铜合金铸件铸造技术》等两门课程通过教育部门审核,成为了首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到2017年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完成,我们的专业主干课程将达到11门,个性化学习课程达到30门,初步实现‘导学、导做、辅教、助训、可评’一体化,就能更好地达到深化职教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目的。”谈到成绩,陕西工院材料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罗怀晓将更多的目光瞄准了未来。


      作为老牌职业名校、国家示范高职、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的陕西工院,在扎根职教66年的风雨历程中,材料类专业始终是其传统的王牌专业之一。多年来,材料类专业及专业群在继承原有行业特色的基础上,以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抓手,驱动专业创新、深化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品牌专业发展道路,并先后入围国家示范专业、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陕西省重点专业。或许以此,我们可以切实感知到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履行自己肩负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中国智能制造的时代使命。


三方联动 实现能力培养“四对接”


      职业教育是面向岗位的教育,因此,专业建设就是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直接的联系纽带。专业因市场而生、依行业而立、靠企业而强。近年来,陕西工院的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始终走在探索符合行业特点、企业特色、学校特质的协同创新改革之路的前列。


      早在2009年,学院便与中国铸造协会合作完成了“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报告”,编制出全国首部“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职业岗位标准”,从职业定位、职业功能、职业行动领域、学生潜在岗位、工作范围及工作职责、职业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课程建议和职业资格建议等方面,找准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学院还主动服务于材料行业振兴发展大潮,与行业企业建立起紧密的伙伴关系,搭建起信息汇集平台、资源优化平台、育人模式创新平台和成果服务共享平台,形成行业、企业、学校“快速反应、同步跟进、联动调整”的闭环联动系统,真正实现了人才共通、利益共享。具体到人才培养上,按照“行企校联动”的运行管理机制,营造“产教并举”的能力培养环境,构筑“校企一体”的能力培养平台,推行“工学结合”的能力培养模式,达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特别是承担国家教育部门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任务以来,学院探索形成了以行、企、校联动运行机制为基础,以机械行业材料成型职业岗位标准为核心,以生产实训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引,以基于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托,以突出能力培养的实训基地建设为保障,以“双导师”师资队伍为支撑,以开放共享式专业教学资源库为载体,以异质融通的专业文化为补充的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体系。


全真载体 实现教学做“三融通”

      《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发展潜力逐步提升,专业相关度稳中有升,就业满意度连续五年呈上升趋势。这些数据,在陕西工院材料学子的身上得到了最好体现:

      2007届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毕业生高党寻,入职 清华大学 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先后参与了3门国家精品课程、4项材料加工系列实验和3项选修实验室探究课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现任 清华大学 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材料成型实验室副主任。


      2008届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毕业生杨凯,西电集团西开有限公司焊接车间焊接一组副组长,参与完成了溪洛渡、洛扎渡、百万伏皖电东送等重点工程的生产任务,并先后获得第三届焊接技术国际活动交流选拔赛优秀选手、青年焊接专业选手国际大赛团体及个人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广州德善数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该院2004届毕业生付超轮,陕西金鼎铸造有限公司铸铁五厂副厂长、2003届毕业生王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实训指导教师、2013届毕业生王文佩……类似的优秀毕业生不胜枚举,先后还有20余名学子荣获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陕西省青年突击手、陕西省技术状元、西安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近50%的毕业生就业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世界五百强企业。用人企业普遍反映,该院材料类毕业生吃苦耐劳,专注本职工作,忠诚企业,一个月就可满足岗位需求,具有较强的首岗适应能力、多岗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企业真正需要的技术人才。


      人才培养不是无本之木,其根基正是陕西工院精准确立的前瞻性的人才培养定位。按照“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该院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用“行业企业需求”这根指挥棒,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让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以产促改、以产促学、以产促教,真正达到了教、学、做之间的有机互通,密切融合。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形成了以“全真载体、实境训能”为框架的“35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制定职业岗位标准,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及理实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推行顶岗实习,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

   

      该模式将学生在校三年时间划分为“1+1.5+0.5”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一年时间进行文化教育及基础理论教学,完成行业通用能力训练;第二阶段,通过一年半时间的理实一体化和六步全真教学,完成以灰铸铁件、球墨铸铁件、铸钢件、铜合金铸件和铝合金铸件等五类铸件为载体的五门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掌握相应的生产技能;第三阶段,学生通过在就业单位和校外实习基地半年的顶岗实习,提升专业综合能力,并积累岗位工作经验,到毕业时,让学生成为“具备两年铸造工作经验”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也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该院材料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就业起薪点、就业满意度等就业硬指标也逐年提升。


      同时,教师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职教名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荣获全国机械行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陕西省政府部门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


两翼一体 实现素质能力“双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不单单只体现在“职”上,更应有“高”的表现。依托联合全国10家高职院校、11家企业、4家行业机构、3家杂志社组建的共建共享联盟,陕西工院牵头建设了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作为建设任务的重要一环,专业文化建设被放置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按照“聚焦技能培养,强化职业素质,瞄准育人环节,提升就业质量”的思路,该院从培植学生文化底蕴入手,将思想教育、专业技能、文化素养的锻炼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瞄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成才目标,创设了以“企业文化浸润”为载体,以磨砺“成才成人”的职业精神和塑造“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为两翼的专业文化,促使学生“双证融通、知技统一,手脑并用、做学合一”。通过开办企业文化长廊和优秀校友风采走廊、开设企业家讲堂和杰出校友报告会,开展富有专业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并在专业课程中设置创新能力环节,在实训基地中设立创新工作室,在企业中开发创新实践岗位,让产业文化走进教育,让工业文化进入校园,让企业文化融入课堂,助推学生主动、开放和自主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素质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艺工同治、传承鼎新,《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性的制造强国指明了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陕西工院将继续以专业创新的不断探索,响应时代的呼唤,也必将在新一轮的职业教育改革进程中勇立潮头,为服务“中国智造”培育更多的行业发展“领头羊”、创业探索“生力军”!